近期把這部 Netflix 上共三集每集約一小時關於比爾蓋茲類似紀錄片看完,小整理大分享。長話短說,如果你還沒有看過在考慮要不要看的話,去看吧。本劇原名 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 台灣翻譯為《蓋茲之道:疑難解法》,以下皆稱比爾蓋茲先生為 Bill(裝熟)。內建兩個我覺得可以向他學習、培養的小習慣。
他是左撇子
他 1955年 10月 28日出生在西雅圖,天蠍座,看這部看到一半發現他在寫白板的時候是用左手,突然勾起我的回憶,我記得賈伯斯 (Steve Jobs) 也是左撇子、祖克伯 (Mark Zuckerberg) 也是,歐巴馬 (Barack Obama) 好像也是。這時候就有人要亂下結論了「哇,所以左撇子的人都…」,如果以人數來看的話,右撇子的名人一定更多,不過如果就比例來說的話,我就不太清楚了。
紐約時報的小故事
有趣的是為了寫此文我在找資料時突然找到一篇在 New York Times (NYT) Archive 裡面 1994年的老文章。這個 Archive 裡面蒐集了從 1851年以來 NYT 的新聞報導,有掃描的報紙圖檔還有文字版本。我要說的有趣小故事如下,很久以前在還沒有電腦的時代 NYT 都只有紙本,所以他們想要把以前的紙本電子化 (digitize),儘管大部分的字都可以直接用電腦輕鬆辨認,但總還是有些無法辨認的字。這時候該怎麼做呢?找一堆人來打字嗎?
非常聰明的、大家熟悉的好朋友「驗證碼」出現了,創辦 reCAPTCHA (其實 CAPTCHA 是 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 的簡稱)的人 (Luis von Ahn) 想到可以把這些難以辨識的文字剪下來弄成驗證碼(其實也不是他想到,是有一次他在演講的時候台下剛好坐著 NYT 的記者),當你在某些網站註冊填驗證碼選「我不是機器人」的時候,除了可以分辨你到底是不是真人之外同時也幫 NYT 電子化,當時聽說一年份的 NYT 只花了一周就電子化完畢。
後來 reCAPTCHA 在 2009 被 Google 買走,創辦人(跟一個瑞士人一起)又創了另一個有名的學語言網站 Duolingo。他們當時想用類似典籍數位化的想法,讓大家幫忙翻譯文章,雖然這到目前為止沒有太成功。
可以培養的習慣之一:來回踱步
裡面 Bill 提到走路、散步的時候很適合思考,其中不少片段也都是 Bill 走來走去的背影。個人覺得散步真的很適合想東西或想東想西,尤其在森林裡面或大自然裡,不過在台灣感覺要在森林裡散步會比較困難一點。所以可能的辦法是如果你有要思考什麼事情的話或者也沒什麼事情的話,可以去公園散散步走走,有時候一些有趣的想法或靈感就是這樣出現。其實在家裏面來回踱步也可以,只要你家夠大。如果你家沒有大到讓你徘徊的話建議公車或捷運可以少搭一站稍微散步一下,如果你都搭計程車 Uber 的話可以搭到前一個路口。
可以培養的習慣之二:大量閱讀
Bill 有一個包包裡面永遠裝滿了書,無時無刻都在看書,他家也全部都是書。大量閱讀絕對不可否認非常重要,但我覺得容易可能被忽略的另一個重點是他的母語是英文,這擁有隱形優勢。英文有太多太多資源了,最新的知識幾乎都是英文,英文母語閱讀速度快,如魚得水,你有任何問題用英文幾乎都可以找到答案。片中有一句 “He (Bill) almost always knows more than other person he is talking to about whatever it is”,大致上就是說他好像什麼都知道,不論什麼主題,道盡了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不過還是得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裡面三集每集都各提到一個 Bill 想要解決的大問題,分別是廁所、小兒麻痺、核能。當今在世界上某些地方要取得乾淨水源依然非常困難,有些兒童死於因沒有乾淨水源引起的腹瀉。小兒麻痺幾乎已經快要從世界上絕跡,不過仍有幾個國家還有零星病例。核能是否為解決能源危機同時兼顧環保的方式,爭議仍大,但 Bill 相信他是解法。
看了這些案例之後,想了想為何每個國家發展狀況大相逕庭。想到一半突然想到有一本書《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儘管最後我並沒有看完它且看完的部分覺得沒有寫得很好,他主要是說有「榨取型」與「廣納型」兩種制度,「榨取型」就會失敗、「廣納型」才能成功(大概啦)。我自己雖然沒有讀完整本,但我自己覺得每個國家的狀況不一樣就好像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或者七分靠後面(台語)),不管是三七分、四六分還是五五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每個國家或者每個人之所以會是現在這個模樣,都有非常錯綜複雜的原因,不論是歷史、政治、宗教、經濟、語言文化之類之類的,所有的所有都是原因,一本書不可能寫完,一百本也不可能。
尤其在年輕時期,能盡量多拿起一本書來讀都是必要的。傑出的小說,或者不太傑出的小說,甚至無聊的小說也(完全)沒關係,總之要接二連三、繼續不斷地讀。要盡量讓很多故事通過身體。跟許多優秀的文章相遇,有時候也和不優秀的文章相遇。那會成為最重要的作業。對小說家來說,那會成為不可少的基礎能量。趁著眼睛好,多的是空閒時間的時期,扎實地打好底子。
《關於職業小說家》村上春樹
喜歡文章按讚訂閱分享開啟小鈴鐺,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