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鐵路以準時聞名,但在準時的背後其實有些可能不為人知的故事。此文算是我近幾年搭車的心得、觀察(但不保證完全正確),與大家分享。鐵路在瑞士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應該可類比為汽車之於美國。瑞士鐵路有兩個非常特別的地方:規律時刻表 (Taktfahrplan)與節點車站 (Knotenbahnhof)(我本人亂翻譯),以下來介紹一下這兩個是什麼東西。
規律時刻表 Taktfahrplan
簡單說就是有規律的時刻表(廢話),每小時的固定時刻,會有一樣路線的車開出。瑞士鐵路早在 1982 年就引進這個規律時刻表制度,現在已有超過四十年歷史。舉個例子,以 2024年的蘇黎世中央車站為例,每小時的 32分固定會有開往日內瓦的 IC1 (InterCity) 列車,這班車連接了瑞士東部與西部重要大城市,例如聖加侖 (St. Gallen)、蘇黎世、伯恩 (Bern)、洛桑、日內瓦。可說是整個瑞士鐵路交通的大動脈,像是台灣高鐵一般的存在(只是它並不快)。這班車的時刻表如下圖,有興趣的可以看這個網站,有部分路線圖與時刻表。
仔細一看會發現這班列車實在是有點慢,從蘇黎世到日內瓦大概 280 公里左右,比台北到台南再近一點,搭這台火車需要大概三小時才會到(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今天還有蘇黎世=日內瓦的國內線存在,加上蘇黎世與日內瓦機場都離市區很近)。再仔細看會發現這台車在蘇黎世中央車站 (Zurich HB) 會停 11 分鐘,在伯恩 (Bern) 停 6 分鐘,這已經浪費了 17 分鐘。為什麼會這樣安排呢?答案就是瑞士鐵路的第二個關鍵:節點車站。
節點車站 (Knotenbahnhof)
節點車站顧名思義就是把車站當作節點,讓轉車方便順利。如果你常在瑞士搭火車亂跑,可能會發現轉車時間不知為何,通常都不會超過十分鐘,巧合嗎?我可不這麼認為,這其實是精心設計過後的時刻表。在瑞士境內設有許多節點車站,這些車站通常會有兩種車:長距列車 (Fernverkehr) 與近郊列車 (Nahverkehr) 。長距列車就是像剛剛提到的 IC1 那種好幾小時起跳、行駛上百公里的列車,可以想像為台灣高鐵或者自強號。而近郊列車就是在城市附近跑的通勤列車,可以想像為捷運或台鐵區間車。節點車站的精隨即是這兩種列車的乘客可以接近無縫轉乘(當然不只,長距列車之間也可幾乎無等待互相轉乘),但這也造成了上述的狀況,有時候車必須在車站等待。
以伯恩車站為例,大部分的近郊列車會在每小時的 15 或 45 分左右出發,而長距列車則在每小時的 00 或 30 分出發。所以如果細看伯恩車站時刻表,在 15 與 45 分左右會有許多 S Bahn (類似區間車)出發,而 00 與 30 分左右會有許多 IC 系列出發。這樣無論怎麼轉車,等待時間通常不會超過十分鐘。甚至有些時候在某些路線會出現轉車比沒轉車還快的反直覺情況發生。
結論
瑞士的火車系統是以轉乘與準時為核心,快並不是首要任務,所以儘管瑞士不大,火車路網綿密,但在城市之間移動需要時間其實並算不短(一日生活圈偏小),且常需要(在節點車站)轉車。好處就是完全可靠,幾點幾分幾月台,車就是會來,轉車時間三分鐘也綽綽有餘。甚至有些車站還會精細規畫同月台平行轉乘,減輕行李仔或滑雪仔的負擔。
我常常抱怨瑞士火車雖然準時,但很慢(必須誇獎台灣高鐵,快又準時),不過某日我突然意識到,一直以來在瑞士「快」好像沒有像在台灣那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意舉幾個例子,最簡單的開車禮讓行人,追求快的狀態下,還要開車的人停下來等,行人還慢慢走,無法原諒。在瑞士城市的市中心地段有很多限速每小時 30 公里的 30 Zone ,隨便踩(甚至還沒踩)油門就超速,重罰幾百瑞郎。寫到此處心頭突浮現多年以前讀到,談論為何台灣少有長篇小說創作:【文學相對論】楊澤VS.詹宏志(四之三)長篇小說,裡面有一段話,也許適合當作本文結尾。
長篇小說也要求農夫作息,如果一個地方浮躁,缺少安靜的書桌,長篇小說就交不出成績。台灣經濟淺碟,文化也容易流於淺薄,一人鼓譟,全民浮躁;美國大陸,大國也,社會有縱深,全民浮躁還有漏網之魚,創作環境不致全軍覆沒。但如你所說,台灣似乎亦有反省,作家也有新動態,讓我們期待長篇小說的興盛吧。
這篇是 2017 年的文章,不知可否解讀為,台灣大家都在追求「快」,浮浮躁躁,寫長篇小說太慢了。七年後的今天,也許可以學習這種,慢慢來比較快的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