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比利半島 (Iberian peninsula) 上,葡萄牙擁有大部分西部的海岸線,除了北邊的一塊,那是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區 (Galicia),也是本文主角。這邊有自己的語言:加利西亞語 (Galician) 。根據懂葡萄牙文的我室友表示,這語言聽起來像是介於西班牙語與葡萄牙語之間的混和,他可以聽懂部分,也可以用葡萄牙文跟那邊的人溝通,那沒辦法完全理解。除此之外這裡有自己的網域 .gal 而不用西班牙的 .es。在西班牙常在可以選擇語言的機器(像是火車票售票機)會有標示各自治區旗子的選項,例如:加利西亞語、西班牙語、加泰隆尼亞語 (Catalan)、巴斯克語 (Basque) 等等。
會到加利西亞通常是為了走朝聖之路 (Camino de Santiago 德語好像會稱 Jakobsweg),這段路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可以從法國出發,也可以從你家門口出發,不論你家在哪裡。可以徒步、騎腳特車、騎馬之類,徒步的話超過 100 公里可以領取證書,騎腳踏車好像要 200 公里。這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民眾至此朝聖。總而言之,近日我到了這邊旅行但並不是為了朝聖而是單純因為機票便宜(其實也算朝聖,朝聖建築作品)。此文主要寫拜訪美國建築師 Peter Eisenman 2011 年在加利西亞首府 Santiago de Compostela 的作品 City of Culture of Galicia (加利西亞語 Cidade da Cultura de Galicia)之所見所聞。
加利西亞印象
五月初天氣偏熱,天空藍到一片雲都沒有,短袖剛好,從 Santiago de Compostela 火車站往東望即可看到山丘上綿延一整片的本文主角 City of Culture of Galicia(見上圖)。查了 Google 從火車站去那邊走路約需 40 分鐘且不斷上坡,雖有公車但班次非常之少且有點難理解那邊的公車時刻表,只有西班牙文或加利西亞文,翻譯之後也沒看很懂。反正天氣也不錯,既然來了沒有朝聖走路,就索性直接爬上去,當作類朝聖。
City of Culture of Galicia
在漫長的走路過程中順便娓娓道來關於這裡的前世今生。我們得先回到 1997 年,當時古根漢美術館 (Guggenheim Museum) 在西班牙北部畢爾包 (Bilbao) 盛大開幕(加拿大建築師 Frank Gehry 的作品),造成了轟動,打響了畢爾包這座城市的名號,還有它的所在地巴斯克自治區 (Basque)(這邊還有巴斯克蛋糕 Basque Cheesecake)。這個成功的案例有目共睹,所以加利西亞覺得我們不落人後,馬上在 1999 年舉行了競圖,當時世界各地大咖建築師紛紛參加,最後 Peter Eisenman (雖然他是美國人,但如果德語直譯的話他姓「鐵人」)在許多大咖之中脫穎而出。他最有名的作品可能是在德國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懷抱著雄心壯志,他打算在市區外小山丘上再創高峰,興建包含美術館、藝術中心、圖書館、表演中心等等總共六棟建築。他把老城區的紋理投影到新的基地上並加入了朝聖之路的元素。很快地在 2001 年開始動工,沒想到公共工程常見的惡夢上演,因為各種原因,預算瘋狂追加、工期不斷延長(此時德語區人士就會說,這太柏林機場了 !)。
夜長夢多, 時間到了 2008 年北京奧運,棒球 7:8 輸球永生難忘。除此之外,2008 年金融海嘯,西班牙財政狀況走下坡,民眾反彈聲浪高漲:我們不應大撒幣、好大喜功。終於勉強在 2011 年(已是開工十年之後,我不認識你)六棟之中的兩棟終於完工,但此時預算已從一億歐元暴漲到四億歐元。在 2013 年時他們決定把兩棟興建中的蓋完,剩下還沒蓋的兩棟就不蓋了, 2014 年全部(少了兩棟)完工,畫下不算完美的句點。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沒想到這裡是此行最喜歡之處,因為常看到別人的成功,想要如法炮製,卻只得到「成功無法複製」這個結果,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這個作品可說做了最好也最壞的示範,謝謝你鐵人先生。儘管成功無法複製,它沒有像畢爾包古根漢那樣舉世聞名,整個場所因為沒什麼人營造出的末日感讓我非常喜歡(但我想鐵人先生並沒有這個意圖),滿滿一塵不染的安靜與超過古老小鎮所能負荷的巨大量體。有點難評斷周杰倫的《世界末日》比較好聽還是信樂團,總之一如往常,但願絕望和無奈遠走高飛(遠走高飛)。文章的結論總是相同,有空的話歡迎至此參觀,美術館不用門票,但說明文字並沒有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