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霪雨霏霏(我國文課也是頗認真),瑞士許多地方氾濫成災,怕。此書是朋友先前離開瑞士留下來的書之一,所以只有第二集沒有第一集,我也沒看過第一集。我依稀記得這套書有一陣子好像都在暢銷排行榜前幾名,但當時看書名感覺很雞湯(副標題: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就沒有拿起來看。
近期因為真的沒有中文實體書可以看了,想說來雞湯一下,內容並不多。有時候以貌取人(或以書名取書)好像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簡單一句話總結,有些有趣的看法,不喜歡也不討厭此書,也許是因為我沒看第一本的關係。此文依照慣例,幾乎不會談到跟書有關的內容,只是拿來當標題而已。
阿德勒到底是誰
整本書應該出現幾千次阿德勒,所以阿德勒到底是誰?Alfred Adler (1870–1937) 心理學家出生於奧匈帝國維也納附近。提到關鍵字「維也納」、「心理學」可能腦中第一個出現的人不是阿德勒而是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 (當時還有瑞士的榮格 (C. G. Jung, 1875–1961) 他們三人為心理學三巨頭)。佛洛伊德比阿德勒年長了約 14歲,在 1900年左右兩人開始有交集,星期三晚上定期在佛洛伊德家見面討論心理學,後來兩人因思想不合,分道揚鑣。有趣的是愛因斯坦 (1879–1955) 也差不多是同個時期的人,所以當時有句話說:愛因斯坦帶我們認識宇宙的浩瀚,而阿德勒帶我們認識自己的渺小。
奧匈帝國 (1867–1918) 的小故事,最近認識一個來自「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 🇧🇦) 的人跟我說他們語言中有些字是德文字,因為以前曾經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我對他們國家可說是一無所知,他講電話時聽起來有點像是俄文,說他從蘇黎世開車回家大概 1300 公里,真羨慕可以開車就回家的人。
吃比較多飯的讀者可能會對南斯拉夫 (Yugoslavia) 有點印象,以前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屬南斯拉夫,1992年獨立,差不多有一個半台灣那麼大,人口約三百萬,也許國名沒有首都那麼有名。此國首都是鼎鼎大名的「塞拉耶佛」 (Sarajevo),號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塞拉耶佛事件」的發生地,當時被暗殺的人就是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以前覺得很奇怪奧匈帝國的皇儲去塞拉耶佛幹啥,如今終於真相大白,因為當時是同一國。1885年塞拉耶佛甚至成為第一個輕軌電車行駛的歐洲城市,不過算是維也納輕軌的實驗品就是了。
人生的作業
書中提到阿德勒所說「人生的作業」 (Lebensaufgabe) 有三:工作 (Arbeit)、愛 (Liebe)、交友 (Gemeinschaft),可能也可翻譯成「人生的課題、習題」,這部分我沒有仔細去了解他到底想表達什麼,但自己解讀為人生就是這三件事情以不同的比例組成。最後一項「交友」其實沒有翻譯很到位(嗎?),Gemeinschaft 的意思比較接近群體、共同體,如果還記得馬斯洛的金字塔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有一層是「愛與歸屬感」,我想(腦補)「交友」可能更接近「歸屬感」?歡迎心理學大師指證。題外話,阿德勒是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良師益友。
可憐吶
書中提到的另一個點:「可惡的他,可憐的我」,我已經忘記書中具體講啥,但我想生活中的對話大概可以歸納成這八個字,平常大家抱怨工作、天氣、生活大小事之類的就是「可惡的他」,而「可憐的我」在當社畜、房貸、生病、投資失利什麼的。
我認為抱怨有兩種,一種就是抱怨(講什麼廢話)而另一種是我真的需要幫忙。第一種「真抱怨」:我不需要你幫忙想解決的方法,你聽我講就對了,假設你開始幫我想怎麼解決,我反而沒有台階下,因為我並沒有想解決,只想抱怨。第二種「假抱怨」:我遇到困難了,請幫助我。
寫到這邊只覺得果然還是不要寫自己不懂的領域,完全暴露自己的無知。總之,我沒有很喜歡這本書呈現的兩人對話模式,有種說教感,至於內容方面倒是值得一看,畢竟永遠都會發現新的、不懂的東西。
看完這本書放回書櫃之後發現「啊,真的沒有實體中文書可以看了啊」,請問這是真抱怨還是假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