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停止更新超過一個月,前陣子夏日熱浪來襲,帶大家來參觀一個不會熱的地方:位於山裡面(物理上)的水力發電廠。此發電廠位於瑞士法語區,離蘇黎世非常之遙遠。雖然瑞士並不算太大(只比台灣大一點點),但因為多山的關係就算直線距離不遠也需要頗長的交通時間。奇怪的是為什麼核能發電廠可簡稱核電廠,可是水力或火力發電廠就沒有簡稱水電廠或火電廠(而且不叫核力發電廠)。
離題了,總之雖然很遠,慶幸的是瑞士火車路網完善,他們把火車蓋到任何地方,甚至是高山上(怎麼覺得這句很英文語法),所以大部分人們常去的地方搭火車都可輕鬆抵達,有時候甚至比開車還快。此次單程從蘇黎世到水力發電廠花了約三個半小時,轉了三次車。不得不佩服瑞士鐵路之準時,這三次轉車時間分別只有六、四、四分鐘,最後所搭的四列列車全都準時抵達。
此水力發電廠位於瑞士南部 Valais 州(德語:Wallis),這州幾乎都在神祕的山區地帶,與義大利和法國相連。對台灣人來說這裡最有名的可能是策馬特 (Zermatt) 跟馬特洪峰 (Matthorn) 了。有趣的是這州自己就分為德語區與法語區,策馬特是在東邊的德語區,而這次我去的是位於西邊法語區靠近法國邊界的部分,再過去就是法國夏慕尼(不是鐵板燒)與白朗峰 (Mont Blanc)。瑞士人常笑說,這州的人講瑞士德文很好笑,都聽不懂。
能源問題
近期因為戰爭的關係能源問題不斷浮上檯面,瑞士因先天地理條件利於水力發電,所以擁有大大小小超過六百座水力發電廠(比台灣的大學還多,不過這好像是蘋果比橘子)。我家附近河上就有小型水力發電廠,外觀看起來歷史悠久,但還在繼續運作,另外在瑞士健行也隨處可見水力發電廠。在瑞士水力發電占約 60% 再加上 30% 的核能發電就佔了超過九成(號稱低碳發電)。個人在這住了幾年還沒遇過半次停電,但也可能是因為我住的房子比較新,加上在學校附近,學校可能有什麼緊急供電系統,所以就算真的停電可能也不會影響到(我的亂推測,也許就真的沒有停過電)。
行前說明會時,他們說要記得帶保暖衣物,我心想七月大熱天,三十幾度為何要帶保暖衣物?沒想到真的是見識淺薄,這座水力發電廠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種(其實我之前也沒參觀過任何水力發電廠),我以為就是蓋一個水壩,需要的時候就讓水流下去發電。沒想到,天真又可笑,他們把整座山挖了一個大洞,整個發電廠就蓋在山裡面。因為洞穴中大概整年都只有 15 度左右,就算是夏天也需要保暖衣物。
在洞穴中很適合朗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在洞穴裡聽了員工的簡報,耗時頗長。在洞穴中你的大腦覺得現在應該要是有太陽的白天,但你的身體卻感受到一片漆黑,有種用 VR 的感覺,不是很舒服。我在洞穴裡試著拍了幾張照片,可惜只是一片黑,就不跟大家分享了。洞裡錯綜複雜且潮濕還有許多岔路,開車開了好久才能到另一個地方,個人從開車時間推測裡面應該有數十公里的路。把整座山挖成像是螞蟻窩的樣子,應可上 Discovery 的什麼巨大工程節目了。
聽著聽著我心想,不知道這個瘋狂的想法是怎麼出現,可能某天有個人突發奇想:「我們來把山挖一個大洞蓋發電廠吧!」就這麼付諸實現了。除此之外還有像是少女峰或馬特洪峰鐵路感覺也是「我們來蓋一條鐵路到三千公尺的山上吧!」結果也就這麼付諸實現了。想想還真是驚人,但也許這就是瑞士人的精神吧。
因為當日來回蘇黎世太遠,所以就在附近山上住了一天,隔天稍微爬了一下山晚上才回去。瑞士朋友們挑了號稱 super easy 的爬山路線,結果不意外,完全不 easy。我只能說經過這幾年的洗禮,建議大家絕對不要相信瑞士人對爬山(還有滑雪等等戶外活動)的難度判斷,他們什麼都會說 easy。結果爬山爬一爬還要手腳並用,抓著岩壁上的鋼索前進,真的是不能更 easy,但也許這也是瑞士人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