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久沒有更新了,因為上個學期成績終於在前幾天公布,沒想到居然被當了,微挫折。
前情提要
上一篇文章(見下面連結)不知為何居然是觀看次數最高的一篇文章。在這邊跟各位報告一下近況,悲劇發生,我的讀書方式真的派不上用場。
莫內 (Claude Monet) 也幫不上忙
星期三,近日蘇黎世天氣好到不像話,搭著 9號 Tram從學校大門口到蘇黎世美術館 (Kunsthaus Zürich)只需五分鐘。每週三可免費參觀常態展(特展不行),省下原本高達 23 CHF (約台幣 690元)的門票費用。
走著走著,在穿過許多知名畫家的不知名作品時,手機傳來震動,震破了美術館的寂靜。「成績出來了!」收到通知的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恰好發現旁邊有個巨大展間,裡面有莫內的其中三幅《睡蓮》與羅丹 (Auguste Rodin) 的雕像作品。
在這個如詩如畫、充滿蓮花的印象派場域中,我決定拿起我的手機,在莫內的畫作與羅丹的雕像旁,像是欣賞戰利品般準備來歡慶我的成績。用顫抖的手輸入帳號密碼(還輸錯兩次)登入系統一看,幹你娘,被當了,無言。之後的半小時我坐在展間中的椅子上變成沉思者,羅丹的雕像在旁邊笑我。美術館展間突然響起翁立友《堅持》。
原本一直以為會這樣順順的取得學分,修想修的課,完成該完成的事情然後順順利利的畢業,沒想到真的太天真了。看著同時期一起來的台灣同學個個高分通過各種課,心中只有滿滿的佩服。
向來以為這是自己的路,照常走著過來的,但那條路忽然間卻在腳下碰一下消失掉了,在空無一物的空間,既搞不清楚方向,也摸不著東西,只能一步一步往前進似的那種感覺。
《刺殺騎士團長》村上春樹
四個階段
曾經聽說面對挫折時會經過四個階段:驚嚇(Shock)、否認(Denial)、生氣(anger)、接受(acceptance)。在美術館看到成績時完美呈現了前兩階段──「驚嚇」跟「否認」,看到成績之後一直覺得應該只是在做夢吧。接著開始不爽教授與助教,出什麼題目、教什麼東西、給什麼分數,浪費我他媽一堆時間,下略五千字幹意滿滿。過了一陣子冷靜了之後,接受,承認技不如人,就是小廢物,不怨天怨地(應該是說已經怨完了),開始檢討一下自己哪邊出了問題。
檢討起來
一、折筷子的故事
團隊合作真的很重要,不論做什麼事情,不要自幹(名詞解釋:打籃球不傳球者,引申為喜歡單打獨鬥的人)。這其實是我在當兵的時候的一大體悟(改天寫一篇當兵體悟?),這個社會應該不需要自幹王,需要一群人一起才有力量。
If you want to go fast, you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you go together.
忘記在哪場演講聽到的
今年年初看到學校的一篇新聞,大概是說,朋友很重要,邊緣人(我本人 QQ)考試可能會考比較差。讀書就像是楓之谷的組隊任務,你不可能一個人通過超級綠水靈。不想當隊長連點,也要記得喊「待組」,快去找隊友。
Students who prepare for their exams with friends are more likely to succeed.
The value of friendships in academic success (ETH News)
先前不知為何養成這個愛自幹的性格,從考托福、GRE、申請學校,全部都自幹,也還算過得去,就以為可以一直自幹下去。但現在明顯已經到了自幹的極限了,想要繼續 go far,就要 go together。
二、有愛嗎
你愛你做的事情嗎?我在這邊看到很多對自己所讀、所做非常有興趣的人。好幾次我發現,當你跟他們談論他們的研究時,他們的眼神充滿自信與熱忱。他們會侃侃而談,就算你問了基礎到不行的問題,他們也會熱心的講給你聽,希望你可以理解。每天叫醒他們的是夢想,不是鬧鐘。
反觀,我雖然不排斥現在讀的這些東西,但也稱不上有興趣,中性、不愛不恨。先前在台灣大學時期選課都是以成績為主,為了 GPA,就算有興趣,但聽說成績會不好看的課就不會選。而現在我選課就是看起來好像蠻有趣的我就選了,結果就被當了,我難過(聽說 5566登上小巨蛋開演唱會)。
三、就去做啊不需要什麼理由
我蠻常優柔寡斷,顧慮一堆事情。先前聽說瑞士室友的朋友騎腳踏車從瑞士一路經過土耳其等到北京(路線圖),先是驚訝了幾秒鐘確認自己沒聽錯。前陣子拜讀了他在旅程中寫的 Blog,他在最後的後記寫
「每次當我在旅途中被問到,為什麼你要走這趟旅程的時候,從某個時間點開始我只能回答,我就是想。句點。」(不負責任亂翻譯)
Wenn ich unterwegs gefragt wurde, weshalb ich diese Reise eigentlich mache, habe irgendwann damit zu antworten begonnen, dass ich es einfach will. Punkt.
他騎完這段旅程之後的後記(德文)
很多不論是在這邊遇到的人或者是在台灣的朋友,常常會問說,你為什麼要出國念書?值得嗎?首先要先定義一下何謂「值得」。然後我現在只能跟你說 Wenn ich unterwegs gefragt wurde…,看不懂啦,我只能說:「我就是想。句點。」。因為人生地不熟很可怕,路人講什麼都聽不懂很可怕,想像不到的未知未來很可怕,就是因為可怕才有趣。
不過這學期被當之後,本人可能需要多一學期才能畢業,生活費用略嫌拮据,我的帳戶資訊如下,歡迎小額捐款,可行動支付,不要再講 543。最後送大家蘇黎世美術館中我最喜歡的畫之一,馬內 (Edouard Manet)的作品,個人擅自命名為《搭船也要記得組隊》。